仓库里的子弹,为何宁可报废直接销毁,也不拿出来给战士打靶用?
“穷则战术穿插,达则给老子炸”!以前我军打仗要求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,现在却是子弹多到用不完,一年销毁上亿颗子弹。
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,我国各方面快速发展,军工产业更是有了长足进步,以前缺乏武器弹药,现在自己造得多到用不完。仓库里大量子弹存放过久导致过期,只能直接销毁。
因此,我国每年都要销毁上亿发过期子弹。与其如此浪费,为何不在过期前让战士们用掉呢?其中又有何考量?
子弹过期直接销毁
就目前的技术,子弹的保质期一般在30到40年之间,这也就意味着,现在销毁的子弹,可能是几十年前制造的。
展开剩余90%想必很多人会奇怪,既然子弹多到用不完,为何不能少生产一些或者按需生产呢?其实,这还真没办法减少产量,有些钱可以省,有些钱可是万万省不得的。
每年生产的新子弹,并不是直接发放到部队中使用,而是会存放到仓库中,通过以新换旧的方式,把之前生产的子弹替换出来,然后用于日常训练,确保军人们保持良好的战斗技能。
另外,仓库中常备子弹,也有以备不时之需的用意。虽然现在我国暂时没有战争的风险,但我国的国际环境可并不安全,而且战争往往都是突然发生,并不会提前给我们留下足够的准备时间。
近些年国际上所有的战争,全都是类似情况,从当年的海湾战争到现在的俄乌战争,哪一次是提前约定好时间的呢?突然袭击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。
尤其是去年发生的俄乌战争,如果不是俄罗斯突袭乌克兰机场失败,也许在欧美国家还没反应过来之前,战争就已经结束了。突袭行动失败后,战争转入持久战状态,这时候打的就是弹药库存和军工生产能力了。
乌克兰各方面都比不过俄罗斯,只能求助欧美国家,欧美把陈年老库存都搬了出来,甚至还拿苏联当年生产的武器支援。要知道,苏联都亡国30多年了。
这就是弹药储备不足和军工生产能力落后的结果,如果没有欧美在背后支持,乌克兰可能也早就亡国了,虽然现在也面临分裂风险。
所以,保持一定的武器弹药储备,是维护国防安全必须付出的代价,不能因为每年付出的这些储存费用和销毁的支出,就把国家安全抛诸脑后。
再者,我军当年可以经历过缺枪少弹的困难时期,“火力不足恐惧症”已经深入骨髓,现在虽然各种先进武器都有了,但没有点富裕的物资放仓库里备着,还真没办法让人安心。多存点子弹,也算是求个安心了。
另外,还有一个考虑就是维持军工企业的正常运转,确保我国的军工生产能力不会突然下降。虽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,但如果平时就磨枪保持好状态,真正遇到事情时才能有备无患。
我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的路线,从来不在国际上挑起纷争,也不会拱火国家之间的矛盾大发战争财。我国最近的一次大型战争,还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对越自卫反击战,此后四五十年没有战争,而军工企业的生产不能停,为了维持企业正常运转,只能大量采购弹药了。
为何要直接销毁?
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持军工企业正常运转,多生产子弹无可厚非,但放到过期销毁是不是有点过分?为何不在过期之间,让战士们用掉呢?既练习了枪法,又省下了销毁费用,何乐而不为呢?
其实,这种想法很美好,但基本没有可操作性。
子弹是一种使用寿命有限的消耗品,存放时间过长的子弹,很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,万一出现炸膛事故,那造成的损失可就无法估量了。
一方面给战士们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,轻则受伤重则丧命;而且如果给战士的子弹中存在类似问题,不知道哪颗子弹存在致命危险,战士们还怎么安心训练?到了战场上还怎么安心作战?
如此作为,无异于草菅人命。历史上,类似的事情还真发生过,那就是中日甲午海战中,清军的炮弹全都是以次充好的劣质品,最终导致海军将士们一战败北,不得不以血肉之躯对抗日本的坚船利炮。
另一方面,战士们的训练也不是越多越好,过犹不及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懂。目前战士们的射击训练已经达到满载状态,再继续加大训练量,战士们的身体也吃不消,毕竟打枪可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行。
长时间射击,枪支达到后坐力会导致战士肩膀瘀青和疼痛,没有足够的恢复时间很可能留下永久性伤害。射击时产生的噪音,就在战士耳边,时间久了听力也会大受影响。高强度的射击训练之后,枪法不一定提升多少,但身体却实实在在毁了,这可真就得不偿失了。
第三,枪管的使用寿命也有限。因为枪管中的膛线,会随着射击时间增多而逐渐磨损,没有膛线或者膛线磨损严重,将严重影响枪支的射击精度。而一根枪管的成本,比子弹要高出太多。
所以,把多出来的子弹用于射击训练,看似让子弹发挥了作用,但浪费了枪管,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浪费。
销毁=浪费?
销毁子弹,并不是我国独有的情况,各大军事强国都有销毁子弹的动作。
美国每年生产的子弹很多,销毁的子弹也很多,他们的子弹都是黄铜材质,销毁之后会把弹壳回收重新利用,毕竟黄铜的成本可不低。
俄罗斯以前也存在销毁子弹的状况,不过这两年来和乌克兰发生战争,才导致销毁子弹的行动暂停下来,毕竟战场上的消耗量太大,俄罗斯的军工生产能力又大不如以前,满足战场需求都勉强,自然也就用不着销毁了。
我国对外没有战争,对内战士们训练已经安排得满满当当,用不完的子弹只能销毁。不过子弹销毁并不意味着浪费,因为我军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销毁制度和再利用方法。
首先,子弹销毁之前,需要经过严格筛选和检测分类。检测是为了确认子弹的状况和性能,然后将子弹分为两部分:可修复并重新使用的部分,以及无法修复的部分。
对那些性能没有明显损坏还能修复的子弹,技术人员会进行相应的维修和改装,确保子弹安全,延长使用寿命。如此操作既能减少浪费,又能保证军队的战斗力。
其次,对那些实在无法修复的子弹,不是销毁之后一弃了之,而是会回收再利用。这些过期子弹通过技术手段销毁后,会送到专门的回收厂进行回收处理。
通过熔炼和再制造等工艺,用来生产新的子弹壳,或者制成其他军事装备的零部件,这种回收和再利用的方式,减少了资源浪费,也降低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,可谓是一举多得。
最后,军用转民用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。军民融合发展一直是我国政府积极推进的策略,制作子弹的都是品质不错的材料,销毁之后剩余的一些材料,军队用不上了完全可以转到民用领域。
军用转民用,在很多行业已经有成功的先例可循,未来也必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,为国民经济发展,以及科技创新提供巨大助力。
综合以上各个方面,我国每年宁可选择销毁数以亿计的子弹,也不给战士们练枪打靶,这一切都是事出有因。之所以如此决定,并不是草率行事,更不能说是浪费,而是基于国防安全和军队战斗能力的综合考虑。
足量生产新子弹,及时销毁旧子弹,确保子弹的质量和可靠性,既对我国国防安全的有重大意义,又能维持军工企业正常运转,以眼前损失的小利,换取未来更大的利益,无论怎么算,这笔买卖都不亏。
我国目前稳居世界第二,正努力赶超世界第一,而作为全球霸主的美国,自然不可能心甘情愿地让位。贸易战、科技战的手段用尽之后,如果还不能遏制住我国,很可能像对付俄罗斯一样,在我国周边引发战争。
这样的国际环境,导致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外部风险,如果真出现类似情况,考虑到双方都是大国强国,一旦爆发冲突绝对是全面对抗甚至是世界战争,在不可能速胜的情况下,双方拼的就是韧劲,这就要求我国必须维持足够的武器弹药库存,以及军工产业的正常运转,唯有此才有能力战胜强敌!
发布于:天津市